2021省考面试热点:“网瘾”低龄化引热议,齐抓共管防沉迷
热点背景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网瘾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诈骗也开始瞄准缺乏辨别能力的低龄人群。
安徽省六安市的张女士不足五岁的儿子,平均每天接触网络至少有3个小时,如果不让他玩的话,就会生气、哭闹。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儿子用母亲的手机下载了多款游戏的下载并完成充值。无独有偶。2021年2月安徽省芜湖市的刘女士在午休时,被沉迷游戏的女儿转走2.8万元,也因此报警求助。
模拟试题
5岁孩子每天触网3小时、母亲午休被孩子刷走2.8万元、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和数据触目惊心,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迷失在虚拟世界。对于“网瘾”低龄化,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我国数字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众多互联网产业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6.51亿人,其中青少年用户已超过2亿人。网络游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学龄前是儿童习惯性格养成、社交能力培养、信息收集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学龄前儿童过早接触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一方面,会对视力、颈椎发育等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世界观还未完全建成,分辨能力较差,接触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利于其身心成长。此外,因低龄人群防范意识不强或没有防范意识,很容易成为骗子觊觎的目标,造成家庭经济损失。
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低龄成瘾”小网民呢?首先,“触网”便捷化。越来越多的父母由于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为了让孩子有东西可玩不打扰自己,就早早给孩子买了平板电脑,给了孩子较早使用手机、接触网络的空间和机会。其次,缺乏陪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要么没时间陪伴孩子,家庭没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现实生活无法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转向网络寻求温暖,觉得在网络中会获得认可和陪伴。最后,网络平台审核不严,网游“实名制”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一些网页或者视频平台本身没什么问题,但由于平台审核不严,是总会弹出一些诱导下载或涉及色情的小弹窗,对尚无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说极具诱导性。另一方面,一些网络游戏的“实名制”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一些未成年人会拿着父母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很方便就可以不被“防沉迷”。
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现实,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只有各方合理引导,齐抓共管才能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保护孩子身心健康。
首先,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做出榜样。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使用手机及网络的时间,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榜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父母也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加强亲子互动。
其次,进一步完善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加强对儿童上网方面加强立法层面的保护,明确儿童触网的年龄“底线”。网络监管部门也要积极作为,净化网络空间,进一步规范网络运营,游戏平台在注册、充值时应进一步加强技术识别手段,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多重身份验证,减少未成年人盗用父母身份及转账的可能。
最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应多方合力,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触网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在律定孩子养成良好的触网习惯。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防范教育,提醒他们不要登陆不明网址、不与陌生人联系,更不能随意转账,防止孩子使用而被网络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