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行测备考:只有/只要/无论,属于什么“条件”
一、“只有(唯有)...才”(必要条件)的用法
“只有”由副词“只”和动词“有”联合而成。“只”表示只限于某个范围内,“有”表示领有,和“无”、“没”相对。“只有”表唯一、仅有的条件,即除此没有别的条件了。“才”表示在前面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只有...才”可以用来连接句子和句子,主语和谓语,谓语和谓语,状语和谓语等。例如:
1.只有你报了靠谱的培训班,你才能成“公”有望。(连接句子和句子)
2.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连接主语和谓语)
3.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公”上岸。(连接谓语和谓语)
4.只有在夜间,和氏璧才光彩夺目。(连接状语和谓语)
二、“只要(一旦)...就”(充分条件)的用法
“只要”由副词“只”和动词“要”联合而成。“只”表示只限于某个范围内,“要”字表示一种主观愿望的设想。“只要”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即具备了这一条件,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只要...就”可以用来连接句子和句子,主语和谓语,谓语和谓语,还可以用作单句的宾语。例如:
1.只要你报了靠谱的培训班,你就能成“公”有望。(连接句子和句子)
2.只要是人,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连接主语和谓语)
3.你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成“公”上岸。(连接谓语和谓语)
4.有人认为,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里学。(充当宾语)
三、“无论(不管)...都”(无条件)的用法
“无论”表示无条件,“都”表示相应结果。它可以用来连接句子和句子,主语和谓语,状语和谓语。
1.无论公考竞争多么激烈,我们都要迎难而上。(连接句子和句子)
2.无论大人小孩,都宁死不屈。(连接主语和谓语)
3.无论对什么人,这种做法都要不得。(连接状语和谓语)
文段中出现“无论...都”,表示不管条件如何,结果都不变。例如:
【例1】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______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谋而合
B.截然相反
C.如出一辙
D.大相径庭
这是道逻辑填空题。根据“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可知,即便满足“通顺”的条件,也“称不上是翻译”。由此推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含有“不忠实”即“不相同”之意。A项“不谋而合”侧重没经过商量而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C项“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B项“截然相反”指完全不一样,翻译不可能做到与原文截然相反,语义过重,排除B项。D项“大相径庭”强调大不相同,符合实际情况,当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例2】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的是:
A.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作者认为音乐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这是道细节理解题。根据原文“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可知,作者对“莫扎特效应”并未表态:既未肯定,也未否定。A项、B项都在认同“莫扎特效应”,与作者态度不一致,排除。C项“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符合原文,当选。D项“关键”属于无中生有,且与作者态度不一致,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四、“只有...才”与“只要...就”的差异
“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两者构成互逆,不可混为一谈。而命题人往往混淆二者以迷惑考生。对此,考生们一定要小心识别。
【例3】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作为进士中第一名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取状元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
B.重要官职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C.状元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D.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
这是道细节理解题。A项对应“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基本上”变成了“必经之路”,属于偷换语气,排除A项。B项对应“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许多”不是所有,属于偷换数量,排除B项。C项和D项都对应尾句“状元一旦出笼……”,C项符合原文。D项,对应文段“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一旦...便”表示充分条件,而D项“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D项属于混淆条件,排除D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例4】说起社会公正,最多人的答案是要机会平等。说起机会平等,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是公平的,因此最后跑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那也是公正的。问题是: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更进一步,当我们用起跑线这一比喻来思考正义问题时,背后有着怎样的道德想象?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只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才能实现机会平等
B.机会平等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同一起跑线上
C.机会平等是努力确保起点公平,容许竞争者自由发挥
D.所谓起点公平是要抹平竞争者的所有差别
这是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先引述多数人对社会公平的看法:“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结果就是公平的”。然后提出两个问题:站在同一起跑线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用起跑线思考公平正义问题背后有怎样的道德想象?文段是“分总”结构,从人们脑海里的观点,引出作者的问题。重点在于最后的问题,从作者的疑问可以看出作者对“机会平等就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说法是不太认同的。B项就是对这一观点的质疑,当选。A项是问题之前大家脑海中的看法,非重点,而且也在混淆条件,排除A项。C项“容许竞争者自由发挥”,D项“抹平竞争者的所有差别”均为无中生有,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