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背景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发现跟世界一比,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
二、考点预测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对此,你怎么看?
三、参考解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正确认识地名的意义,要看到地名并非枯燥的名称,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长期以来,一些不规范地名贪大、媚洋、求怪,割断地名文脉、遗失乡愁传统,是丧失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与此相对,好的地名可以起到澘移默化的作用,不仅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也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规范地名具有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生活功能,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所谓“大、洋、怪、重”,分别指的是:地名含义、类型或规模方面刻意夸大,专名或通名远远超出其指代地理实体实际的“大”地名;以外国人名、地名以及使用外语词及其汉字译写形式命名的“洋”地名;盲目追求怪诞离奇,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低级庸俗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怪”地名;一定区域范围内多个地名重名或同音的“重”地名。
“大、洋、怪、重”地名之所以有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逐利效应”,房地产开发商、企业酒店等为了先声夺人、博人眼球,故意套上一个“洋气”高大上"的名字。但是,纵容这些不规范地名的出现,轻则误导群众,重则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更甚至会拉低一座城市的形象,从更深远来讲不利于传承城市文脉。
规范地名并非小事,从各地相关进来措施推看,清理“大洋怪重”地名,已经成为共识,而且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同。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第一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强化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意识;第二需要努力完善地名管理长效机制,切实防治“此一时彼一时”的行政癫痫病;第三对阳奉阴违、擅自起洋名的开发商,有必要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让其付出一定的违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