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发生后,江哥妈妈在网络上求助,但早期并未获得大量的声援,那为什么后来接近开庭的时候,大批自媒体开始大幅宣传报道、网民一阵谴责?
是因为江歌死于闺蜜前男友之手的话题吗?还是因为网络自由的大环境?不!都不是!那到底是源于什么挑动了我们的心弦?
答案:核心+以小见大的细节描述√
很多人了解到江歌案,主要来源于微博实时热搜中的只言片语,而真正让绝大多数人关注并非常关注此事,是源于局面、环球时报等文章中大量不起眼的、细节化、具体化的描述,比如:在刘鑫因江歌被害后,依然染头、买包、逛街、自拍、甚至剪刀手等,这样细致的、若无其事的细节生活化描述,与江歌妈妈在江歌死去后痛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就是这样小小的细节,揪住了网友们的心,再加上江歌遇害时,刘鑫到底有没有锁门这样的核心疑问,深深的扎痛了网友们的心,造就了江歌案的高热度。
再如:【余华在《兄弟》中,写父亲宋平凡的段落十分动人。他在一个批斗会上被人打断了手臂晃晃悠悠的,挺好玩的,宋平凡就故意捶下来让他们看,晃晃悠悠的。两个儿子也学父亲一样的,把手臂垂下来,晃晃悠悠的。于是,三父子笑成一团。】(这一段摘自微博文章)
看到这段微博片段,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吸引与震惊,场景化细节描写,让我在脑海里,也不自觉跟着产生了动态画面,时光机穿梭到小时候,想起自己的父亲,也有如此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与艰辛,再到孩子这里,都会化作一抹微笑与淡然。
通过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有时真正打动人的,并非多么高大上的文字,而是细节处的情感渲染与场景的动态刻画!那么,我们将文字中的细节情感刻画,转移到面试的语言组织中时,考官的情绪自然也会跟着放大!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再来重新整理一下虐童案之携程事件……
【近日,网上曝光了两段携程托管亲子园老师殴打学生的视频,引发了携程内部和社会愤怒和热议。在视频中,老师有多次挥手拍打或推搡孩子身体的动作,并强迫孩子吞食疑似芥末的物体,抢夺孩子的书包并砸在地上。而在视频曝光后,又有携程员工反映孩子有疑似受到老师伤害的情况。一位家长称,自己回家后发现孩子左耳有非常明显的红肿迹象。其中一个孩子,已经产生了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每每发生虐童案时,总是特别揪心,尤其是已为人父或人母的家长们,但这则新闻中,最吸引眼球,最牵动人心的,并非上述的官方新闻通知,而是来自一个个自媒体及公众号的详细活命,比如:家长嘶吼的表情,旁边安保人员无动于衷甚至是轻蔑的微表情,这样情感的对比,微表情的体现才是真正牵动人心的,对此,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也可以进行一个细化拆分,如: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勇敢说不!如果有人让他们感到害怕或不舒服,孩子可以勇敢地向成年人说不,必要时,孩子还可以大声呼救,并以此来保护自己。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每天要及时向父母反馈,事无巨细,比如,今天喝了几次水,上了几次厕所,在学校学了些什么,跟同学家长的交往沟通情况等等。从细节出发,或许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