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省考 >> 省考备考资料 >>> 省考行测 >>>> 查看详情

巧解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趣味”故事

寓言故事类的题目属于意图判断题的一种,这种题目标志明显,文段有趣,多表现为一个小故事,而让我们选择这则故事的寓意。此类题目,在公务员考试当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属于小题型,并且题目设置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很多同学并不能准确把握文段的重点意思,在这种小题型上往往容易失分。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此类题目的秒杀技巧,不要让寓言故事题成为言语做题中的拦路虎。

  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为“这则寓言意在告诉人们”、“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等等,当各位考生在做题时看到了“寓言、寓意、道理、启示”等词的时候,一般都能确定这是寓言故事类的意图判断题。

  按照言语的做题顺序,我们在题型确定之后,下一步要分析文段。寓言故事类的文段比较有特点,一般都由“起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来构成。当我们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很明显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对一个故事经过的高潮部分以及故事的结果更感兴趣。所以在做寓言故事类题目时,它的文段重点应该对应着结果或者是产生结果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正确选项的对应标志。

  在选择答案时,也要注意寓言故事类选项设置的特点。寓言故事类题目的选项,首先,正确选项一定是与故事有关的,此时就需要用到我们刚刚提到的重点对应文段的结尾以及产生结果的原因。再次,寓言故事类的答案一定是对应着一个道理,不可以就事论事。有些同学在选答案的时候,仅仅根据文段谈论的主人公选择,而没有选择对应文段背后的寓意。例如这样一个文段:“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关于他射石一事见于《史记》,现抄录如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虽然都是全力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广开始误把石头当成老虎,由于关系到生死,体内的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所以他能把箭射入石头中,待到他弄清那只是一块石头而不是老虎后,心态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不管他再如何用力,但射出的箭“终不能复入石矣’。”

  通过这文段的结局可以看出谈的是李广再怎么努力都不能把箭射进去,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并没有再次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这个文段谈论的寓意应该是激发潜能的重要性。而很多同学会选择一个选项为“李广把箭射入石头是侥幸”,很明显,此种说法就是典型的就事论事。

  总而言之,我们在做寓言故事类的题目,首先抓住文段的重点及道理,再正确匹配选项。

  【真题演练】

  1.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怀疑和提问是成功的秘诀

  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

  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解析】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的题目。第一步,通读文段查到文段重点,以及一段背后的道理,第二步,对应选项。通过查看结果以及导致结果的原因,我们可知文段主要是讲提问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是维特根斯坦进步的原因,罗素被超越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讲的是发现问题与进步之间的关系,这与D项说法相符。A项中的“怀疑”在文段中没有依据,而且文段只是谈进步,并没有谈成功;B项中的“好奇心”和文中的“提问题”并不是同一概念;C项中的“得到赏识”在文中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D。

  2.有一个小孩,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这样的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到他的这个特点后,就建议他改学化学,因为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改学化学后,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A.父母不应该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B.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

  D.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解析】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的题目。第一步,通读文段查到文段重点,以及一段背后的道理,第二步,对应选项。通过查看结果以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可知故事主要是说有着一丝不苟性格的小孩在适合自己性格的学科上取得了成就,一丝不苟在文学老师看来是取得成就的障碍,但在化学领域就是成功的原因,在一种领域上的缺点可能会造就另一个领域的成功,D项符合文意。A项是对文段的起因,并非是文段要告诉我们的道理;B项中主体不对,文段重点谈的不是教师;C项本身说法不正确,且把文段所提到的“特点”延伸到人的本质上,属于过度推断。故正确答案为D。

友情链接: 陕西公务员考试培训 陕西人事考试网 国家公务员局 中国人事考试网 公考成绩查询

在线咨询:19929070300
门店地址:西长安街盛世商都C座4楼
营业时间:8:30-17:30
Copyright © 2017-2025信恒教育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8009491号-1